9月10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郑建邦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工会法,持续提升工会工作法治化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工会的政治作用充分彰显。党对工会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工会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职工建议诉求、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大局稳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有效发挥。各地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动员亿万职工建功立业、创新创造,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进一步激发,技能等级实现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增强。
法治基础不断夯实。各地持续加强工会工作法治化建设,以工会法为基础,制定完善涵盖工会组织建设、劳动法律监督、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
工会组织覆盖面显著扩大。2021年至2024年,全国新建基层工会37.6万家,发展工会会员3389.6万人。开展工会维权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三年行动,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2095万人。
维权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各地各部门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三方机制,部分地区向乡镇、工业园区延伸。各地依法纠治劳动领域违法侵权行为,建立工会“12351”热线,推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制度。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深化。各地累计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9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613个、各类工匠学院2200多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3万家、公共实训基地414个。所有国企深入开展产改,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开展产改比例超70%。
从检查情况来看,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地方法律体系建设和普法宣传需进一步加强,部分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存在短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和维权工作面临较大挑战,有的地方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待加强等。
对此,报告建议:发挥工会政治作用,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彰显作为;着力固本强基,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权长效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健全服务职工体系,打造职工心中的“职工之家”;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规范经费管理使用,不断加强工会工作运行保障;完善工会法律体系,提高工会工作法治化水平。(亓玉昆)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杜凯扬)